1、雷锋是被包装出来的。
无论左中右,应该对这点没有什么疑问了吧。而且还在继续被包装。包装成一个主义的接班人的“榜样”。虽然他并没有机会接班。事实上是不少的官二代接班了。而官二代们是否具有这个“榜样”的基因?谁知道?连他们的财产都不公示,更遑论他们的“道德”了。
2、他当时被包装的时候,其实是用作工具的。
我们都知道1962年“七千人大会”。该次会议上,毛刘之争,刘是占上风的,依据是那句“人相食,你我是要上史书的”。但过后不久,毛还是逐渐战胜了刘,当然因素很多,而雷锋同志曾经起到了非常微妙的作用。你们想啊。他如此完美,以至于“一双袜子也要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”,谁遭遇的生活痛苦跟他比较,都显得自己“太自私”了。于是,饿死几千万人的事都不值得一提了。更遑论检讨管制经济的理论错误。
3、雷锋与斯巴达克斯的境遇有些相似,但两人的反应却迥异:
像电影中的“蒙太奇”,无端就令人想起古罗马的奴隶起义领袖斯巴达克斯。不知道这种联想是否合理,但从【公民权利】的角度看,两个境遇人的有点相似:都没有真正的公民权利。我们只看到雷锋“做好事”,没有看到他参加【选举】等公共政治活动。只看到官方63年就开始印发“雷锋日记”,没看到雷锋以外的其他人,争取自己思想的出版自由的案例。
斯巴达克斯开始是罗马的俘虏,后被训练为角斗士,其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演绎人和人之间的生死搏斗,以此博得拥有公民权利的罗马人的嗜血的赌博游戏中的喝彩。他为此反抗,一度声势浩大。最后被镇压。但留下的是反抗强权,争取公民权利的人类基因。
4、并非所有的“斯巴达克斯”们都愿意反抗:
其实当时有不少奴隶未必愿意反抗,特别是那些受到主子提拔重用的高级奴才。他们奉行主子给他们准备好的奴才理论,认为【被奴役是自己的“命”】。自己只能在这个被奴役的框架下尽量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。当有机会用鞭子挥向与自己同命运的奴隶时,心理别提多畅快了。
实际上,雷锋去世后不久,国人就陷入了有组织的群体性文革的相互残杀中,不少红卫兵及工宣队等“为捍卫毛主席”而相互残杀。都跟罗马角斗士类似。
评论